氣象博物館園區內的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是台灣於日治時期第一批設立的五個氣象站之一,根據氣象局的資料,這裡是亞洲僅存最古老的近代測候所,展場內可一覽當時使用的設備及文書資料,隔壁的辦公大樓有三個樓層展示現代氣象相關模型及體驗設施。
內容目錄
原台南測候所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
開放時間:09:00–17:00(週六日公休,每個月第三個周六開放)
免費景點無門票,其他資訊詳見官網

小時候路過時總以為白色的塔狀建築是煙囪,整個是祭壇的概念,沒想到竟是歷史悠久的氣象觀測站,真是失敬失敬!門口大石刻著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


18邊形的建築物早期為辦公空間。

此處舊地名為鷲嶺,為台南市區地勢羧高的山丘,相傳為明鄭時期祭天場所,日治時期因此地區符合設置氣象觀測設施條件,建立【測侯所】,超過12公尺的中央風力塔,因建築造型,民眾暱稱其為「胡椒管」
原台南測候所告示牌

展示間內有不少早期的氣象預測設備及圖說,許多圖面都是以手繪方式製作,非常精緻。


用來測量地表震動的威赫式地震儀,發生地震時,感應系統的重錘,會藉由連結桿的桿槓原理將震動情形傳送至紀錄筆,記錄在紀錄紙上。


走入中央胡椒管的部分,志工為我們解說整個建築物的運作方式,提到裡頭許多木造結構為檜木製,能保存至今不腐壞,十分堅固,往塔頂的樓梯不開放遊客通行。

因為展覽場只開放到下午五點,趕快前往一旁的大樓-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南區氣象中心展場

天文展示區
搭乘電梯從五樓開始往下逛,五樓展區太空日月及潮汐模型,相對樓下三樓及一樓是較新設計的展區,照片左側的裝置可以透過把手旋轉,小時候玩的星座盤超級放大版,依照日期刻度對應到指定時間的星象。

中央裝置呈現太陽、地球、月球的自轉,太陽在一年中不同季節照射地球的角度,這些概念觀看立體模型比平面的課本好理解很多。


海象展示區
另一側的展區是海象探險趣,展出洋流、海浪形成的原理,還有一個小小的造浪區,模擬海浪生成。

各項海洋觀測儀器小模型都在這裡,設備將觀測資訊自動回傳到資料中心,轉換後的資訊發布預報,供觀光、漁業及一般大眾使用,模型非常精緻,看了一目了然。


樓梯間有3D彩繪的拍照牆。

三樓氣象展示區
三樓展場整體沒有五樓這麼新穎,一進門的展區像是打開地球科學課本一樣,利用立體教具或影片介紹各項氣象名詞,互動性比較沒這麼高,以颱風模型來舉例,按下按鈕後以閃燈的方式顯示風的流向。


文字加上立體模型的說明,多少能更加理解各種氣象名詞。

地震展示區
再往裡面走,從大氣中的氣象,轉變成以台灣為例的地殼及板塊說明,手動旋轉握把,教具會顯示板塊如何運動沒入另一板塊下方,甚至是形成地震。


特展-0206美濃地震始末
大區域的展區展出0206大地震的照片及救災紀錄,還記得六年前的那晚,台南真的超級有感,睡夢中驚醒想要躲又不知道躲到哪裡的那種怕,災後也曾經到過倒塌的維冠大樓現場一趟,很難想像鋼筋水泥的結構,怎麼會變成眼前殘破的模樣。

特展-風雨1911歷史大颱風
走入這個展區前,完全不知道有1911超級大颱風這件事,在颱風肆虐下,市區有許多災情,尤其安平更是當時的重災區,展區內的大地圖有赤崁樓、孔廟及多個市場的災害照片,包括現在的測候所古蹟也無法倖免於難,但是許多展覽照片都被破壞了…



1911年的氣象等壓線跟雨量圖都是全手繪,早期的學者不論在各個領域,繪圖看起來是必修的功夫。

一樓氣象展示區
一樓展區有許多氣象觀測實際上會用到的工具展示,巨大的白色探空氣球帶著探空儀往天空飛,蒐集溫度、溼度等資訊回傳,到達一定高度後,因為氣壓較低而脹破結束任務,記得國小的時候曾經在操場撿到掉落的探空儀。


i上主播台是很有趣的互動裝置,前方有一個攝影鏡頭,站在螢幕前錄製氣象報導的短片,各種標誌都可以盡情的加在天氣圖上,畫面中的20個輕度颱風都是我加上去的,有生之年應該看不到這種畫面,影片錄製完成掃描qr code下載至手機分享。

離開氣象博物館後,記得到後方的鷲嶺食肆庭園拍照,開放給沒消費的大眾入內拍照 !

後記
氣象博物館開放時間為周一到週五,是少數周末公休的古蹟類景點,或許是因為展場分布在辦公大樓內的關係,部分展品有些老舊,但以免費親子景點來說算是還不錯,主要的特色還是在歷史悠久的原台南測候所,可配合周邊景點,如消防博物館、新中西區圖書館,來趟古蹟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