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門市德國館距離靈山寺走路約10分鐘,館內收藏許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板東俘虜收容所中德國人與當地民眾互動的史料,原本行程沒有預計要來此處參觀,直到看見大麻比古神社中的德國橋和眼鏡橋皆為德國人所建造,決定到一旁的德國館了解這段因戰爭而生的故事。

景點資訊
德國館旁是道之驛第九之里,可將車輛停至此處或是對面的第二停車場,所在地風景印的圖騰為德國館,有興趣的話前往板東郵便局買郵票蓋章。
地址:〒779-0225 徳島県鳴門市大麻町桧東山田55-2
營業時間:09:30~17:00,門票:400円

二樓展示館內禁止拍照,簡單彙整網路上資訊和我在現場看到的展品,故事從一次世界大戰說起,中國青島地區原為德國租界,日本攻陷青島後,其中的1000餘名戰俘被運送至板東俘虜收容所,接下來的內容如果不是有照片跟相關史料令人難以置信,跟印象中的戰俘管理差距甚大。

德國館的歷史
松江豐壽所長以開明的方式管理德國戰俘,德國人與當地民眾合作進行地方建設及技術交流,收容所內有肉店、理髮店、麵包店等設施,儼然成為一座小村莊,在指定的時間依照個人興趣進行體育、音樂、繪畫等活動,每個周日以彩色印刷發行周報,到周邊的山區進行登山活動,甚至走路到12公里外的櫛木沙灘。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演出,德國戰俘組成交響樂團,每周為當地民眾進行交響樂表演,總共演出超過百場,1918年6月1日,交響樂團和合唱團在俘虜收容所內演奏了第九交響曲,成了日本第一個演奏第九交響曲的地方,如今合唱交響曲中的快樂頌已成了日本年末盛事之一。

1920年4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俘被安排搭船回國,因為船的航程極長,甚至在船上發行了最後一期的戰俘營周報,但是有部分的德國戰俘選擇留在日本(印象中紙本資料寫的是50餘名),其他戰俘營有留在日本創業的紀錄,神戶甜點老店 JUCHHEIM的創始者(廣島戰俘營),栃木香腸肉品加工業者lohmeyer的創始者August Lohmeyer是日本製作火腿和香腸的先驅。

結束二樓的展示室參觀後,小朋友在大廳跌了跤,很日常的跌倒哭了五秒,櫃台人員送我們一個德國館鑰匙圈。

櫻花下的貝多芬
館外的小公園有零星幾棵盛開的櫻花樹。

1997年鳴門市成立五十周年時設置的貝多芬雕像,在第九交響曲最初的演奏地,背景是歐式建築和櫻花,整個場景有種說不出的奇妙。



道之驛第九之里
停車場旁的道之驛第九之里,看似平凡的木造建築,其實是遷移過來的舊板東俘虜收容所兵舍,裡面販賣當地農產品,還有間小餐廳,結束了早上的文化之旅(德國館、靈山寺、大麻比古神社),決定在此處用餐。


餐廳內販賣香腸堡和烏龍麵,在德國館的旁邊不來個德式香腸堡說不過去吧!我們點了香腸堡和海帶烏龍麵,香腸的外層很脆,烏龍麵口味偏清淡,海菜很多,滿足的結束午餐。



離開前,點了份牆上的當地名產-金時地瓜條,從冰箱拿出的蜜地瓜,外層的芝麻搭配糖衣香氣很足,內層地瓜鬆軟,原來台灣常見的栗子地瓜,竟然是源自於日本德島縣的品種。

後記
展示室內的模型跟資料很多,還有定時表演的交響區樂團人偶,鳴門市因為這段歷史和德國呂訥堡市成為姊妹市的友好關係,如果對歷史沒有興趣不用購票入內參觀,當作是靈山寺旁的道路休息站,拍照買土產也不錯。
四國遍路第一番靈山寺、阿波國一宮大麻比古神社|能量滿滿的參拜半日遊
更多德島鳴門市的德國館史料
2023年四國自駕一個月遊記連載中